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宽广扎实的经济学、 管理学基础理论,在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独立承担农业发展领域技术推广活动的能力, 能够胜任各级农业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制定、解释、执行,以及农业企业管理,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管理, 农业科技组织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创新创业能力
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农业经济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涉农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工程与供应链管理等农业经济管理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产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具有在农业管理专业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熟悉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经营、推广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现代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招生对象
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具体招生细则按当年教育部和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学习方式:全日制脱产学习。
学习年限:标准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由学校、企业或行业联合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双导师”负责,“导师组”联合培养制度, 采取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专业实践鼓励采用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技术岗位锻炼、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 累计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
月。
六、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
(一)课程设臵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臵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堂 教学不少于26学分,包括:公共课7学分,领域主干课10学分,职业素质培养模块需选修9学分(其中领域拓展选修6学分、能力拓展选修3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领域主干课原则上为案例库教学课程,课程思政融入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活动。
(二)教学安排
 
  
   | 课程类别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学分 | 学时 | 涉及领域 | 备注 | 
  
   | 理论 | 实践 | 
  
   | 公 共课 | G0001 | 英语 | 1 | 2 | 32 | 
 | 各领域 | 7 学 分 | 
  
   | G0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 | 18 | 
 | 各领域 | 
  
   | G0003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2 | 36 | 
 | 各领域 | 
  
   | G0004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1 | 2 | 26 | 6 | 各领域 | 
  
   | 领 域 主 干课 | Z0001 | 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 | 1 | 2 | 24 | 8 | 各领域 | 10 学 分 | 
  
   | Z6001 | 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Z6002 | 农业政策学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Z6003 | 农产品市场营销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Z6004 | 现代管理学 | 1 | 2 | 32 | 
 | 本领域 | 
  
   | 职 业 素 质培 养 | 领 域 拓 展 | T6001 | 农村区域发展规划 | 2 | 2 | 32 | 
 | 本领域 | 选 修 6 学 分 | 
  
   | T6002 | 农产品电商与互联网技术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03 | 农业生产管理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04 | 供应链管理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05 | 发展经济学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06 | 组织行为学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07 | 农业调查与分析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08 | 人力资源管理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09 | 区域经济学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10 |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2 | 2 | 32 | 
 | 本领域 | 
  
   | T6011 | 农村社会服务 | 2 | 2 | 24 | 8 | 本领域 | 
  
   | T6012 |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 | 2 | 2 | 24 | 8 | 本领域 | 
  
   | T6013 | 农业经营管理专题 | 2 | 2 | 24 | 8 | 本领域 | 
  
   | T7001 | 农业伦理 | 2 | 1 | 16 | 
 | 各领域(农业 工程与信息化除外) | 
  
   | 能力 | C0001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1 | 1 | 18 | 
 | 各领域 | 选修 | 
 
 
  
   | 
 | 拓 展 | C0002 |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 1 | 1 | 18 | 
 | 各领域 | 3 学 分 | 
  
   | C0003 | 专题讲座 | 1 | 1 | 18 | 
 | 各领域 | 
  
   | C0004 | 现代农业知识产权与保护 | 2 | 1 | 18 | 
 | 各领域 | 
  
   | C0005 | 农业投资管理 | 2 | 1 | 18 | 
 | 各领域 | 
  
   | C0006 | 人文与艺术类课程 | 1 | 2 | 32 | 
 | 各领域 | 
  
   | C0007 | 安全教育 | 1 | 0.5 | 10 | 
 | 各领域 | 
  
   | 实 践训 练 | 实地调研、技术研发实践、专业实践项目选题与设计、专业实践项目实施与考核、实践训练项目成果总结 | 1-6 | 6 | 24 周 | 
 | 
 |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应补修本专业领域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和成绩单。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 农学概论 | 2 | 2 | 32 | 
 | 
  
   | 经济学基础 | 2 | 2 | 32 | 
 | 
 
(三)专业实践计划
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情况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学院和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 指导其开展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学院和指导教师应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
 
  
   | 项目内容 | 学分 | 周数 | 学期 | 
  
   | 实地调研:调研相关农业企业。 | 6 | 24 | 2-5 | 
  
   | 技术研发实践:参加导师横向课题或企业技术(产品)研发项目。 | 
  
   | 专业实践项目选题与设计:了解企业现状,查阅文献资料,围绕生产实际问 题开展专业实践。 | 
  
   | 专业实践项目实施与考核:专业实践内容完成情况及校内外导师意见。 | 
  
   | 专业实践项目成果总结与应用: 论文撰写、专利申请和成果应用等。 | 
 
 
  
   | 备注: 应分基地制定详细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明确研究生处、企业、二级学院、校内外导师、研究生等各方责任,加强监督和考核。 | 
 
(四)专业实践内容和目标
按照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强化研究生实践应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结合农业管理的专业领域特点,依托科技研发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制定实验技术实训和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的内容和目标。
 
  
   | 专业实践内容 | 专业实践目标 | 涉及领域 | 地点 | 
  
   | 实地调研 | 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了解农业企业生产或管理技术现状及需求 | 所有领域 | 实践基地 | 
  
   | 农业调查与分析 | 掌握农业经济社会的调查方法和程序及统计分析方法 | 农业管理领域,至少选择一项 | 实践基地 | 
  
   | 农产品市场营销技术 | 了解企业现代营销理念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状况 | 
 
七、必修环节
培养计划制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实践(需详细记录专业实践过程, 答辩前需提交专业实践记录和总结报告),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至少参加课题组学术讨论3次、专业领域相关学术报告4次、专业领域相关学术会议1次)。
八、考核评价
(一)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试和考查。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其中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程成绩不低于70分。
(二) 学位论文
1 、选题要求: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及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2 、论文类型:可以是研究论文,也可以以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规划设计和案例分析等为主体构建学位论文。
3 、论文预答辩: 学位论文经校内外导师评阅通过后, 方可安排预答辩。
4、论文复制比检测:根据预答辩专家组意见, 认真修改后,提交学 位论文电子稿进行复制比检测, 复制比结果认定及处理按照当年正在执行的研究生处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5、论文盲审: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和复制比检测后, 通过第三方送 审平台进行盲审, 盲审结果认定及处理按照当年正在执行的研究生处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6、论文答辩:通过盲审的论文,并完成该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环节, 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且满足成果考核要求的,方可申请学位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企业或行业等单位专家组成。
(三)成果考核
专业实践成果强调自主创新,注重个人贡献,研究生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应达到下列要求中的一项:
1、在三类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
2、发表学术论文1篇,且取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第一完成人);
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发明专利1项(第一或第二完成人);
4、发表学术论文1篇,且取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5、参与撰写学术专著1部(撰写4万字以上);
6、参与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项。
以上专业实践成果每项只能用于1名研究生作为学位申请条件使用。
所提交的成果必须与本领域内容相关,所有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须为太阳成tyc7111cc。发表学术论文必须是研究生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必须是见刊、网络首发、在线出版(SCIE/SSCI),或 能提供有效录用证明等。提交认定的录用论文需与正式出版的论文完全一致,且取得毕业证书一年内须提供见刊论文,不能提供者的学位论文将按照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研究生学位论文“ 三盲”评审结果为三个 A的研究生无须进行成果考核,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即可申请学位。
九、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相应实践成果且各项考核环节均符合要求的研究生,经太阳成tyc7111cc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